网站首页 要闻聚焦 学习宣讲 文件选登 相关资料
要闻聚焦
 
 

这位石质文物顶尖修复专家,她是成纺人

2023年06月09日 16:12  点击:[]

党的二十大代表,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主任、研究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今年4月,拥有众多身份和荣誉的陈卉丽回到母校,为师生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并讲述她与文物的动人故事。

“是对‘敬业奉献、民主和谐、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纺专精神的深刻记忆,指引我在工作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毕业于1983级针织专业的陈卉丽,向与会师生分享了自己从纺织工作者蜕变为全国顶级石质文物修复专家的不凡经历,也道出了一名成纺人的精神底色。

结缘:

从纺织女工到石质文物修复专家

“我不是文物保护‘科班’出身,而是因为爱和文物修复工作结缘。”1995年初,陈卉丽从老家四川调到爱人所在单位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工作。很快,有材料分析、化学学科背景的她被分配到保护工程中心工作。每天看着悬崖峭壁上一尊尊精美绝伦的造像,从那一张张历经千年风雨侵蚀的容颜中,陈卉丽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博大厚重,一颗倾力守护大足石刻、守护文化瑰宝的种子也在她的心中生根发芽。

石质文物修复具有极高的技术含量,不仅要有历史学、考古学、地质学、材料学、化学等理论知识,还必须熟悉雕刻、髹漆、贴金、色彩等实用技术。为了尽快熟悉业务,陈卉丽边干边学,白天请教同事,晚上啃书本“恶补”,几乎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

历经十余年苦练技艺、磨砺成长,陈卉丽从一个“半路出家”的外行蜕变为全国知名的石质文物修复专家。2008年5月,国家文物局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修复列为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而陈卉丽则作为大足石刻研究院现场技术负责人和石质修复组组长带领团队参与“一号工程”。

担当:

一场历时8年的“手术”

彼时,千手观音造像病害已达34种,1000余只手“病症”各不相同,仅残缺的就达440处,工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世界范围内尚无可参考的案例。

巨大的压力令陈卉丽终生难忘,领导、同事的信任让她鼓足勇气。前期勘察、方案编制、技术试验、专家评估、现场实施、环境监测……她和团队整天“泡”在修复现场和方案堆里,常常为了一个小细节而辗转难眠,仅编制的修复实施方案就达1066个;为了找到最佳修复材料,她和团队用3年多时间实验百余次,首创加固材料,使风化石质得到有效加固;在修复一只曾被后人补塑的主手时,他们创新采用可拆卸式修复方法,在保证造像艺术完整性的同时也为后人修复留下了空间……

8年多,3200多个日夜,陈卉丽和同事们几乎每天都会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如手术台上拯救病患的医生般小心翼翼地修复着文物,因为她深知,文物的生命也只有一次。嗅着刺鼻的材料味,粘得一身尘土,或站、或蹲、或躺,在狭小的操作空间内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加之文物保护的需要,再热不能吹空调,再冷不能用烤炉,不但要克服冻疮、蚊虫叮咬、化学试剂过敏等“折磨”,还要忍受颈椎病、腰椎病等伤痛。

梅花香自苦寒来。修复工程竣工的那一刻,陈卉丽思绪万千,不觉淌下泪来……千手观音造像“金光再现”,开创了我国大型不可移动文物修复的先河,该工程被评为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

传承:

守护文化根脉 传递文化自信

“精美的石刻会说话。”陈卉丽认为,人们能在大足石刻当中感受到代代相传的精神家园和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我们不仅要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科技水平,竭尽全力把文物保护好,还要深入挖掘文物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胸怀。”

近年来,陈卉丽和同事在保护修复的同时,不断深挖大足石刻的文化内涵,在传承保护利用上实现突破:在大足石刻文物医院里,游客能观察“文物医生”如何通过智慧、科技、心血让文物光华重现;大足石刻安全技术防范中心、大足石刻监测预警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为石刻保护修复与技术研究搭建起更广阔的平台;针对大足石刻中小石窟分散广、管理难的特点,他们积极探索与乡村文化振兴结合的保护利用新模式,使原本“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中小石窟成为镶嵌在乡野中的一颗颗艺术明珠……文化的流淌、人性的光芒、道德的力量,通过一尊尊石像、一个个洞窟传达出来,释放出恒久魅力,吸引着世界目光,这就是属于我们的文化自信。

展望:

践行工匠精神 无愧光荣使命

作为一名来自一线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出席党的二十大,陈卉丽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神圣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后,她倍感振奋、备受鼓舞。

“新时代十年特别是过去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大力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呈现出‘五个前所未有’,即对文物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文物保护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力度前所未有;国家对文物保护的投入强度前所未有;文物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前所未有;全社会对文物传承利用的关注程度前所未有。”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陈卉丽对此感慨良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千千万万的能工巧匠。做好文物修复也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做好这项工作倾注的是时间、是精力,更是情感和责任。”如今,陈卉丽仍坚守在文物修复一线,和团队行走在大足各个石窟,为5万余尊进入高速风化期的造像“续命养身”。

“因为担当,我们必须认真到底、万无一失;因为担当,我们必须大胆创新、不拘一格;因为担当,我们不惧辛苦、不怕伤痛。”陈卉丽用三个“担当”,道出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道出了文保人“择一事、终一生”的情怀,也道出了成纺人“能吃苦、技艺精、善创造”的特质。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名基层的文物工作者。我有一个期望,希望接下来有更多练得好功夫、耐得住寂寞的年轻人,加入我们文物保护行列,这样才能使我们文物有限的生命得到更好延续。”对于未来,陈卉丽充满期待。

 

上一条:学校2023年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培训班在四川长征干部学院雅安夹金山分院开班
下一条:学校召开人才工作推进会

关闭

联系电话:028-87843172,028—87846492 地址:成都市犀浦泰山南街186号综合楼
宣传部 技术支持:信息化管理中心
友情链接
学校官网